News

侵襲性牙周炎是什麼?忽略這五大侵襲性牙周炎症狀當心小病變成大災難!

侵襲性牙周炎是什麼?忽略這五大侵襲性牙周炎症狀當心小病變成大災難!

您是否自認口腔清潔做得不錯,卻突然發現牙齦出血、牙齒鬆動?

小心,這可能不只是牙周病,更可能是進展快速、破壞力極強的「侵襲性牙周炎」。

這類牙周疾病常見於年輕族群,往往在沒有明顯牙菌斑的情況下迅速惡化,若未及時治療,甚至可能導致牙齒脫落。

本文中台北牙周權威林慈宜醫師將解析侵襲性牙周炎症狀、診斷方式、治療方法與智齒相關風險,並透過PTT討論熱點,帶您全面了解如何防患未然。

侵襲性牙周炎是什麼?

侵襲性牙周炎(Aggressive Periodontitis)是一種罕見但進展迅速的牙周疾病,主要特徵為牙齦支持組織的快速破壞,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

不同於一般牙周炎,它往往在年輕人(特別是青春期至30歲間)發病,且在無明顯牙菌斑堆積的情況下也會發展得很嚴重。

由於病情發展迅猛,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對於保留牙齒和防止進一步損害極為重要。

侵襲性牙周炎症狀與一般牙周炎有什麼不同?

五大侵襲性牙周炎症狀

侵襲性牙周炎與一般慢性牙周炎在症狀上有一些重疊,但也存在關鍵差異:

  • 進展速度更快:侵襲性牙周炎在短時間內就可能導致大量牙齒支持組織流失。
  • 患者年齡偏年輕:常見於20至30歲之間的年輕族群。
  • 牙菌斑與牙結石較少:與病情的嚴重程度不成正比。
  • 牙齒異常移位或鬆動:常見於門牙或第一大臼齒,尤其是對稱發生。
  • 家族病史:與遺傳有關,家族中有類似病例的機率較高。

為什麼侵襲性牙周炎不容忽視?

侵襲性牙周炎若未及時治療,將對牙齒與全身健康造成嚴重影響,包括:

  • 牙齒脫落風險高:即使日常口腔清潔良好,牙齒支持組織仍可能大量破壞。
  • 影響美觀與咀嚼功能:牙齒移位、鬆動造成外觀改變與飲食困難。
  • 潛在全身性危害:牙周炎與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早產等風險相關,尤其侵襲性類型對免疫系統有更強烈的挑戰。

侵襲性牙周炎的成因是什麼?

遺傳因素

研究顯示,患有侵襲性牙周炎者常有家族病史

部分個體對牙周細菌的免疫反應異常,導致破壞性炎症反應過於強烈。

免疫功能失調

人體對特定牙周病原菌(如 A. actinomycetemcomitans)的免疫反應不足,無法有效抵抗細菌入侵。

外部因素

  • 吸菸:會改變牙齒周圍環境,使細菌更容易滋生。
  • 心理壓力:可能抑制免疫反應,使炎症更難控制。
  • 營養與飲食:高糖、高油飲食可能削弱身體抗發炎能力,加速病情惡化。

如何診斷是否患有侵襲性牙周炎?

臨床觀察

  • 牙齦紅腫、流血。
  • 特定牙齒(門牙與第一大臼齒)明顯鬆動或移位。

X光與探針檢查

  • 顯示牙周骨大量流失。
  • 牙周探針深度明顯高於正常值(超過5mm)。

病菌與家族史檢查

  • 可進行微生物分析了解病原菌種類。
  • 追蹤家族是否有類似症狀。

侵襲性牙周炎治療三方法

非手術治療

  • 深層洗牙與牙根整平術(SRP):去除牙根表面的牙菌斑與牙結石,是第一線治療方式。
  • 抗生素療法:口服或局部使用,以控制牙周致病菌。

手術治療

  • 牙周翻瓣手術:將牙齦翻開以徹底清除深層病灶,重建牙齒支持組織。

新興技術:水雷射治療

  • 利用水雷射進行非侵入性治療,減少手術傷害,促進傷口癒合,是目前牙周治療新趨勢。

侵襲性牙周炎治療後如何照護?

  • 定期回診:每3~6個月進行牙周維護與深層清潔。
  • 嚴格口腔衛生:使用牙線、牙間刷、漱口水輔助清潔。
  • 飲食調整:避免高糖、高油飲食,增加抗發炎食物(如綠茶、深綠色蔬菜)。

侵襲性牙周炎智齒的特殊風險

智齒由於位置偏遠,清潔難度高,容易成為牙周炎細菌滋生的溫床。

當侵襲性牙周炎波及智齒區域時,炎症控制更加困難,甚至影響鄰近牙齒的穩定性。

侵襲性牙周炎智齒是否一定要拔除?

是否拔除智齒需視下列情況而定:

  • 智齒位置異常、清潔困難。
  • 智齒周圍牙齦反覆紅腫、流膿。
  • 鄰牙已有牙周破壞。

若具備上述情況,拔除智齒可視為預防性措施,有助於降低整體病情惡化風險。

侵襲性牙周炎PTT討論熱點解析

Q1:如何預防侵襲性牙周炎?

  • 定期洗牙與檢查(每半年一次)。
  • 注意牙齦出血或牙齒異常移動,及早求診。
  • 有家族史者更應主動篩檢。

Q2:侵襲性牙周炎可以吃什麼?

  • 軟質、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,如番茄、奇異果、優格。
  • 減少糖分攝取,避免細菌過度滋生。

Q3:侵襲性牙周炎會很痛嗎?

  • 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。
  • 病情惡化時,牙齦腫痛、流膿或咬合不適會明顯出現,影響日常生活與飲食。

侵襲性牙周炎雖然不常見,卻是最具破壞性的牙周疾病之一。

由於其快速進展、易被忽略與高遺傳性風險,建議讀者定期檢查牙周健康,特別是年輕人與有家族史者,更要警覺。

如果您出現牙齦出血、牙齒鬆動等症狀,應立即尋求專業牙醫評估,以爭取早期控制病情、避免拔牙與植牙的需求。